Wednesday, November 19, 2025

《最小阻力之路》

〈勉強 Reluctance〉羅伯‧佛洛斯特
阿,到何時人心才會認為
與萬物一起變遷
不是一種倒行逆施,
優雅地屈服於天道,
鞠躬接受結束

涅槃本身就是一種精神層次的退休觀念。

創造的傳統向來強調的並非立刻獲得啟發,而是穩定的進步;不是尋求生活的解脫,而是生活的方式;不是危急無望,而是要讓生活充滿了創新的意義。

你是希望透過財富、名聲、退休或者死亡而獲得立即的解脫,還是你想把你所擁有的時間當成資源,設法讓你能夠創造的事物問世?對於創造者來講,一輩子的時間何其珍貴。我們不但利用時間創造,也利用時間來欣賞與體驗事物。

生命中的每個事件都能幫你的創造歷程累積動能。

所謂評斷,是在觀察事實之後形成意見。偏見則是在觀察事實之前就形成意見。偏見是一種先入為主之見,讓我們無法做出正確的評斷。

生活中哪些東西的價值較高,哪些較低,都是由我們自己決定。價值的高低等級是我們創造出來的,我們決定我們要不要主導自己的生命能量。
然而,如果你採取一種避免進行批判性評斷的態度,就會發現自己很難朝某個特定的方向去創造想要的東西。這並不意味著你不在乎自己想在生命中擁有的東西,只是你創造不出來而已。

創造的本能是永遠不會消失的,它總是在尋找表達的機會。當你在創造時,你所善用的是你最自然的一種特長。如此一來,許多人生的難題若非隨之消失,就是會變成無關緊要的問題。如果你想善用你自己的這種特長,你該做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試著去創造你筧得最重要的東西。

在創造取向中,你內在的身心靈與情緒面向都會進行自我創造,協調地配合合作。藉著此一合作關係,生命的最小阻力之路將會引領你實現你在這世界上最深刻與深沉的生活目的。

浪子回頭的故事
某位父親有兩個兒子。其中一個離家後誤入歧途,而另一個兒子則是「好孩子」,留在家裡跟父親一起工作。
某天浪子想起了他家,決定回去找父親,但並沒有想過自己可能會有何遭遇,或者家人會如何對待他。
到家時,本來以為兒子死掉的父親欣喜若狂,以一場盛宴來慶祝兒子返家。父親不但讓回頭浪子保有人子的權利,而且如果他不曾出走,好像還得不到父親那麼多關愛。
父親接受了浪子,欣喜若狂的表現讓多年來都待在家裡的「好兒子」感到憤憤不平。當「好兒子」去找父親抗議時,父親試著解釋,跟他說:「你看看,我以為他死了……結果他還活著。我以為他死了,結果他還活著。」
這位父親與兩個兒子分別代表你自己身上三種截然不同的個別面向。父親代表你的生命本源;好兒子代表的是你身上已經與生命本源融合在一起的部分;浪子則是並未與生命本源融合的部分,這一部分的你並未忠於自己,忠於自己的最高價值。
你身上那如同浪子一般反抗與叛逆的部分總有一天會想起生命本源,想要回歸,就像寓言裡的回頭浪子。
此外,就像在故事裡一樣,你的生命本源也渴望與你的全部團聚,因此對你伸出雙手,就像父親伸出雙手,接受浪子一樣。
但是你身上「好」的那一部分,多年來始終試著循規蹈矩,忠於自己,只會做好事的那一部分卻拒絕與另一部分團聚。
拒絕讓你身上各部分自我融合在一起的,不是原本浪蕩的那一部分,而是一向逆來順受,試著當好人的那一部分。
我們之所以無法與崇高的自我,也就是我們的生命本源重新團聚,大多數人認為都是因為我們身上有叛逆的部分--包括我們的輕率、失敗、妥協、說謊、不誠實、投機行為、自私、憎恨、偏見、忌妒、卑鄙、貪婪、自我主義、懶惰、毀滅性格、消極負面與反叛。
與此看法相反的,你身上叛逆那一部分本來就有「回歸」生命本源,與它結合在一起的天性。
你之所以不願原諒自己,不是因為你身上有叛逆的那一部分,而是那「好的」,逆來順受的部分拒絕了回歸生命本源的強烈渴望。
當浪子想起可以回家時,不會有任何預期--也就是不會有任何保留。

能夠原諒你的,就只有你自己--甚至你也該原諒你內心那一部分像「好孩子」一樣的自己,原讓自己為了追求完美而一直不肯原諒自己。
當你不懷抱任何期待、要求,並未別有居心或一廂情願,只是想要找回完整的自己時,你生活中的潛藏結構就會出現一個關鍵改變。生活的最小阻力之路會引領你走向超越的狀態,你一定能夠找回完整的自我。
在反抗-順應取向中,「順應」是一個不可能成達成的完美目標,但若是在創造取向裡,超越卻是一種自然的傾向。

超越的力量之所以有辦法凌駕於因果的力量之上,是因為在一個各種結構交互影響的結構裡,超越的力量是主要的力量,它跟其他主要的力量一樣,接有較為優越的地位。
沒有任何東西比你的生命本源更有力量。
你的生命本源總是會努力透過你來進行自我表達。生命本源與那位父親的無條件的愛類似,兩者都充滿龐大的力量。這種力量有一種尋求完整自我表達的自然傾向,所以在寓言裡,那位父親也渴望把無條件的愛徹底展現出來。因為這種愛是無條件的,所以不求任何回報。

Tuesday, September 16, 2025

《當呼吸化為空氣》

我們每個人終有一死。我們會死,父母會死:作為活生生的、呼吸的、代謝的生物而言,這是我們的命運。大多數生命對死亡的態度是被動的--它發生在你身上,布周圍的人身上。可是傑夫和我得到多年訓練,主動跟死亡接觸,跟它近身肉搏,就像雅各跟天使摔角,而且藉著這麼做來直視生命的意義。我們肩起一個沉重不堪的軛,一個人生責任的軛。病人的生命與身分認同也許握在我們手中,然而死亡永遠是贏家。就算你完美無缺,世界卻否。秘訣是,明白發牌者已經決定你會輸,你的雙手、你的判斷會失誤,不過你仍然繼續奮鬥,設法為了你的病人而贏。你永遠無法觸及完美,但是你可以相信那條漸近線,你會永不止息地朝它努力。

我知道孩子會帶給全家喜悅,而我無法忍受去想像在我死後,沒有丈夫、沒有孩子的露西,可是我堅決主張這個決定最終必須是她的決定:畢竟她很可能得單獨養大這個孩子,而且當我的病情惡化,她很可能必須同時照顧我們兩人。
「有一個新生兒,會不會使我們在一起的時間裡,注意力被轉移?」她問。「你不覺得跟你的孩子道別會使死亡更加痛苦?」
「要是如此,不是太好了嗎?」我說。露西跟我都覺得生命的意義不是逃避受苦。

當天早上,我做了決定:我要鞭策自己回去手術室。為什麼?因為我能辦到。因為那就是我。因為我必須學會以不同的方式竹扛活,視死神為令人肅然的巡迴訪客,即使心中了然我終將一死,沒死以前我還是活著的。

大家常問,那是不是一種召喚,我的答案一向是肯定的。你沒辦法當它是份職業,因為如果是,那就是世上最糟的職業之一。

道德責任有重量,有重量的東西就有重力,所以,負起為人之責的義不容辭把我拉回手術室。

每個人遲早要對局限低頭。我猜我不是唯一抵達過去完成式這個狀態的人。大多數的雄心壯志不是達成了就是放棄了;不論是成敗,都屬於過去。未來,不再是通往生命目標的梯子,它平躺下來,成為無止盡的現在。

你曾使一個臨終者的日子充溢著滿足的喜悅,那種喜悅我既往歲月從不知悉,那種喜悅沒有欲求渴望,那種喜悅只是靜駐,自足。就在此時此刻,那是巨大無比的一件事。

《夠好的工作》

發展更健康的工作關係,不是辭掉工作或重頭開始這麼簡單,並非每個人都有能力決定自己的上班時間或選擇自己的職業。然而,我們能控制的是自己對工作的期待,我們可以選擇讓生活優先於工作,而不是反過來。從一個簡單的認知開始:你所做的事,不代表你的全部。

多元化身分並不僅是為了減輕失去工作帶來的衝擊,門不該只是為了避免負面反饋的刺痛或退休後的迷惘才這麼做。發展多元化身分是因為,這樣可以讓我們成為更完整的人,讓我們能夠以不同方式為世界做出貢獻,並超越我們產生的經濟價值,發展自我價值感。

崇拜工作的結果是,接受任何不完美的工作都像是一種失敗。唯有把工作自崇高的地位挪下來,我才能夠把工作視為我身分的一部分,而非我的全部。

我們應該永遠熱愛自己的工作,這種觀念讓我們對工作產生過高的期望。它忽略了各行各業都存在著枯燥乏味的部分,使我們看一夢想工作可能存在的缺陷,導致工作者願意接受低於他們薪資行情的條件。

如果我能回到過去,給自己一段訊息,那就是再次強調我身為藝術家的價值,並不是取決於我創造了多少。我認為這種心態與資本主義密不可分。身為藝術家,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重點是你如何以及為何觸動他人的生命,哪怕只是打動一個人,哪怕只是感動你自己。
--艾曼達.高曼(Amanda Gorman)

Friday, June 20, 2025

《開啓多重宇宙的自動書寫法》

① 盡可能在天亮前早起,並保持空腹。
② 獨自找個不受打擾的幽暗處冥想十分鐘。
③ 拿出紙筆,寫下你的禱靠話語,並祈請你的靈性導師或夥伴前來。
④ 寫下問題,並且不中斷、不加思考地開始書寫十五分鐘。
⑤ 最後得出自己意想不到答案或深埋已久的線索。

初學者的入門指南
一、冥想五到十分鐘(數十冥想法或簡單坐著)。接著移動到書寫地點(或留在原地),聆聽θ波音樂。
二、開始禱告。拿起筆記本,感謝上帝以愛和光引導、圍繞、保護以及填滿你。
三、祈求。邀請諸神與自己的精神導師前來對話。
四、提出三個問題,依序向指導靈發問(每次大約五到十分鐘):今天需要知道什麼訊息?我是誰?今天要全力以赴的目標是什麼?
五、結束時滿懷感恩的心。

我發誓,在任何一種情況下,我都會找出最好的一面。首先,我會先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我因愛而生,我就是愛,我會透過愛的濾鏡來看世界。我會走到上層房間,讓自己充滿愛,並在最高層級振動。我是自由的,謝謝祢。

「為什麼這個人老是會觸發我的負面情緒?這意味著什麼?我能夠從這個狀況或他身上學到什麼?搞不好這個人是我現階段的老師。」

「嗨,未來的自己(或名字),關於未來,你能告訴我什麼?我現在需要知道什麼?」

Wednesday, June 04, 2025

《我可能錯了》

儀式和禮節本身並沒有絕對意義,是人們為它為賦予意義的。身為僧人,要為自己的所有作為,賦予對你來說很重要的意義。

所有的話不是出自我,而是透過我傳達。

如果習慣以更多的信任過生活,也可以且勇於放掉對控制與預測未來的虛妄企圖時,我們就能達到自由和智慧的最高境界。

幾乎所有人都受兩種念頭支配:以自己過往一切為主的念頭,以及關於自己未來種種的念頭。這些念頭有一種幾近催眠的力量,它們都有相同的印跡:我的人生。
這就像你背著兩個沉重又重要的大背包行走人生--一個背包裝著與自己過往一切有關的念頭,另一個背包則是塞滿關於自己未來種種的念頭。它們是很棒、有價值的背包。但請試試看你能否放下它們,一下子就好。看你是否可以在此時此地更直接地正視一些事情。如果成功了,你之後還可以再背起這些背包--如果你還想的話。

放下這些念頭與控制,轉向內心並聆聽、活在當下、定時在平靜中休息、活在信任中。這一切都是為了探索能否有機會找到比念頭更真實、更寶貴的事物。我們或多或少會回到念頭冒出的源頭,不過奇怪的是,一旦這麼做時,這些念頭反而變得更有價值。我們更容易接觸到自己有智慧和直覺那一面。雖然這一面的聲音聽起來或許令人不舒服,但我們的念頭會得更優質。

你不會總是得到自己想要的,但你會一直擁有自己需要的。

心靈成長,很大一部分正是勇於面對不確定性。當我們忍受不知道和不控制時,就能接觸到自己更有智慧的那一面。試圖緊抓人生,就像拼命想抓住水一樣。不斷變化是它的本質。
僧人生活的基石就是,挫敗我們用來施加控制的機制。我們之所以不經手金錢、不准挑選進食的時間或食物、同住的人、睡覺的小棚屋,一部分的原因就在於此。被迫放棄控制,就是學習過程中刻意的部分。其成效也非常好。當人生變得不確定時,能安然地信任、可以坦然面對「不知道」,這是一份禮物。
這樣的生活是關於更輕盈的行進。重點在於,不要深陷於我們認為自己知道的事當中,比如前文提到的未來,然後對當下更開放--當下才是生命真正存在的唯一地方。

Saturday, November 02, 2024

人為什麼要有感覺?

【人為什麼要有感覺?】
人的感受是非常複雜的,產生情緒的目的是什麼?尤其是,為什麼要有後悔這種不愉快的情緒?若說思考促成行動,那人的感覺呢?又有什麼樣的用處?
有些人認為,不必理會感覺。依照這個觀點,情緒並不重要,只會徒增煩惱,使人從重要的事物分心罷了。然而掩蓋負面情緒,不僅無法驅散情緒,反而使你越陷越深。長期刻意淡化負面情緒,不是健全的因應策略。
有些人則認為感覺是為了感覺。從這個立場看,情緒是存在的本質。你應該要談論情緒,排解情緒,盡情享受情緒。應對負面情緒,尤其是後悔,這麼作很危險,有時可能帶來極端的破壞力。他有可能使人陷入反芻性思考,嚴重損害心靈的安康,也有可能讓人反覆咀嚼犯過的錯誤,妨礙進步。
當我們處理的情緒是後悔,採取第三種觀點比較健康:感覺促成思考。不要閃躲情緒,也不要沉浸其中。直接面對你的情緒,把情緒當成催化劑,用它去塑造未來的行為。既然思維可以出城行動,那麼感覺就是能幫助思考的東西。
將心中的那份後悔視為對人格的批判,它就是一股破壞力;認為後悔是一種評估,其對象為某個情境下的特定行為,它就是啟發人心的力量。
——節錄自《後悔的力量》

《擁抱生命的不完美》

如果生命中的每一刻,是一片一片的薄紙,攤平來看,人所能看見的只是那一刻、那個瞬間、那個當下。
當時發生的痛苦、悲傷、失落、遺憾,看似永恆,實則短暫。
然而推展時光、延伸生命,將歲月的薄紙一頁一頁堆疊起來,層層疊疊,形塑出來的卻是截然不同的立體風景。
年少時對疾病纏身的痛苦和恐懼,成長過程中許下治療自己的宏大志願和一次又一次的挫敗,面對病痛的無可奈何與恐懼,像是海上的波濤,看似一次又一次把我推離海岸,遠離夢想。
我也曾想要放棄,隨波逐流,可是走到最後才發現,那些作用在我身上,無法抵禦的命運安排,其實才是真正促使我走向終極目標的力量。
或許人生的每一個事與願違,都是上天的另有安排。
那些發生在我們生命中最壞的事情,竟有可能成為重要的命運轉捩點。
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不停向前,才有可能看見答案。
——節錄自《擁抱生命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