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強 Reluctance〉羅伯‧佛洛斯特
阿,到何時人心才會認為
與萬物一起變遷
不是一種倒行逆施,
優雅地屈服於天道,
鞠躬接受結束
涅槃本身就是一種精神層次的退休觀念。
創造的傳統向來強調的並非立刻獲得啟發,而是穩定的進步;不是尋求生活的解脫,而是生活的方式;不是危急無望,而是要讓生活充滿了創新的意義。
你是希望透過財富、名聲、退休或者死亡而獲得立即的解脫,還是你想把你所擁有的時間當成資源,設法讓你能夠創造的事物問世?對於創造者來講,一輩子的時間何其珍貴。我們不但利用時間創造,也利用時間來欣賞與體驗事物。
生命中的每個事件都能幫你的創造歷程累積動能。
所謂評斷,是在觀察事實之後形成意見。偏見則是在觀察事實之前就形成意見。偏見是一種先入為主之見,讓我們無法做出正確的評斷。
生活中哪些東西的價值較高,哪些較低,都是由我們自己決定。價值的高低等級是我們創造出來的,我們決定我們要不要主導自己的生命能量。
然而,如果你採取一種避免進行批判性評斷的態度,就會發現自己很難朝某個特定的方向去創造想要的東西。這並不意味著你不在乎自己想在生命中擁有的東西,只是你創造不出來而已。
創造的本能是永遠不會消失的,它總是在尋找表達的機會。當你在創造時,你所善用的是你最自然的一種特長。如此一來,許多人生的難題若非隨之消失,就是會變成無關緊要的問題。如果你想善用你自己的這種特長,你該做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試著去創造你筧得最重要的東西。
在創造取向中,你內在的身心靈與情緒面向都會進行自我創造,協調地配合合作。藉著此一合作關係,生命的最小阻力之路將會引領你實現你在這世界上最深刻與深沉的生活目的。
浪子回頭的故事
某位父親有兩個兒子。其中一個離家後誤入歧途,而另一個兒子則是「好孩子」,留在家裡跟父親一起工作。
某天浪子想起了他家,決定回去找父親,但並沒有想過自己可能會有何遭遇,或者家人會如何對待他。
到家時,本來以為兒子死掉的父親欣喜若狂,以一場盛宴來慶祝兒子返家。父親不但讓回頭浪子保有人子的權利,而且如果他不曾出走,好像還得不到父親那麼多關愛。
父親接受了浪子,欣喜若狂的表現讓多年來都待在家裡的「好兒子」感到憤憤不平。當「好兒子」去找父親抗議時,父親試著解釋,跟他說:「你看看,我以為他死了……結果他還活著。我以為他死了,結果他還活著。」
這位父親與兩個兒子分別代表你自己身上三種截然不同的個別面向。父親代表你的生命本源;好兒子代表的是你身上已經與生命本源融合在一起的部分;浪子則是並未與生命本源融合的部分,這一部分的你並未忠於自己,忠於自己的最高價值。
你身上那如同浪子一般反抗與叛逆的部分總有一天會想起生命本源,想要回歸,就像寓言裡的回頭浪子。
此外,就像在故事裡一樣,你的生命本源也渴望與你的全部團聚,因此對你伸出雙手,就像父親伸出雙手,接受浪子一樣。
但是你身上「好」的那一部分,多年來始終試著循規蹈矩,忠於自己,只會做好事的那一部分卻拒絕與另一部分團聚。
拒絕讓你身上各部分自我融合在一起的,不是原本浪蕩的那一部分,而是一向逆來順受,試著當好人的那一部分。
我們之所以無法與崇高的自我,也就是我們的生命本源重新團聚,大多數人認為都是因為我們身上有叛逆的部分--包括我們的輕率、失敗、妥協、說謊、不誠實、投機行為、自私、憎恨、偏見、忌妒、卑鄙、貪婪、自我主義、懶惰、毀滅性格、消極負面與反叛。
與此看法相反的,你身上叛逆那一部分本來就有「回歸」生命本源,與它結合在一起的天性。
你之所以不願原諒自己,不是因為你身上有叛逆的那一部分,而是那「好的」,逆來順受的部分拒絕了回歸生命本源的強烈渴望。
當浪子想起可以回家時,不會有任何預期--也就是不會有任何保留。
能夠原諒你的,就只有你自己--甚至你也該原諒你內心那一部分像「好孩子」一樣的自己,原讓自己為了追求完美而一直不肯原諒自己。
當你不懷抱任何期待、要求,並未別有居心或一廂情願,只是想要找回完整的自己時,你生活中的潛藏結構就會出現一個關鍵改變。生活的最小阻力之路會引領你走向超越的狀態,你一定能夠找回完整的自我。
在反抗-順應取向中,「順應」是一個不可能成達成的完美目標,但若是在創造取向裡,超越卻是一種自然的傾向。
超越的力量之所以有辦法凌駕於因果的力量之上,是因為在一個各種結構交互影響的結構裡,超越的力量是主要的力量,它跟其他主要的力量一樣,接有較為優越的地位。
沒有任何東西比你的生命本源更有力量。
你的生命本源總是會努力透過你來進行自我表達。生命本源與那位父親的無條件的愛類似,兩者都充滿龐大的力量。這種力量有一種尋求完整自我表達的自然傾向,所以在寓言裡,那位父親也渴望把無條件的愛徹底展現出來。因為這種愛是無條件的,所以不求任何回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