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16, 2025

《當呼吸化為空氣》

我們每個人終有一死。我們會死,父母會死:作為活生生的、呼吸的、代謝的生物而言,這是我們的命運。大多數生命對死亡的態度是被動的--它發生在你身上,布周圍的人身上。可是傑夫和我得到多年訓練,主動跟死亡接觸,跟它近身肉搏,就像雅各跟天使摔角,而且藉著這麼做來直視生命的意義。我們肩起一個沉重不堪的軛,一個人生責任的軛。病人的生命與身分認同也許握在我們手中,然而死亡永遠是贏家。就算你完美無缺,世界卻否。秘訣是,明白發牌者已經決定你會輸,你的雙手、你的判斷會失誤,不過你仍然繼續奮鬥,設法為了你的病人而贏。你永遠無法觸及完美,但是你可以相信那條漸近線,你會永不止息地朝它努力。

我知道孩子會帶給全家喜悅,而我無法忍受去想像在我死後,沒有丈夫、沒有孩子的露西,可是我堅決主張這個決定最終必須是她的決定:畢竟她很可能得單獨養大這個孩子,而且當我的病情惡化,她很可能必須同時照顧我們兩人。
「有一個新生兒,會不會使我們在一起的時間裡,注意力被轉移?」她問。「你不覺得跟你的孩子道別會使死亡更加痛苦?」
「要是如此,不是太好了嗎?」我說。露西跟我都覺得生命的意義不是逃避受苦。

當天早上,我做了決定:我要鞭策自己回去手術室。為什麼?因為我能辦到。因為那就是我。因為我必須學會以不同的方式竹扛活,視死神為令人肅然的巡迴訪客,即使心中了然我終將一死,沒死以前我還是活著的。

大家常問,那是不是一種召喚,我的答案一向是肯定的。你沒辦法當它是份職業,因為如果是,那就是世上最糟的職業之一。

道德責任有重量,有重量的東西就有重力,所以,負起為人之責的義不容辭把我拉回手術室。

每個人遲早要對局限低頭。我猜我不是唯一抵達過去完成式這個狀態的人。大多數的雄心壯志不是達成了就是放棄了;不論是成敗,都屬於過去。未來,不再是通往生命目標的梯子,它平躺下來,成為無止盡的現在。

你曾使一個臨終者的日子充溢著滿足的喜悅,那種喜悅我既往歲月從不知悉,那種喜悅沒有欲求渴望,那種喜悅只是靜駐,自足。就在此時此刻,那是巨大無比的一件事。

《夠好的工作》

發展更健康的工作關係,不是辭掉工作或重頭開始這麼簡單,並非每個人都有能力決定自己的上班時間或選擇自己的職業。然而,我們能控制的是自己對工作的期待,我們可以選擇讓生活優先於工作,而不是反過來。從一個簡單的認知開始:你所做的事,不代表你的全部。

多元化身分並不僅是為了減輕失去工作帶來的衝擊,門不該只是為了避免負面反饋的刺痛或退休後的迷惘才這麼做。發展多元化身分是因為,這樣可以讓我們成為更完整的人,讓我們能夠以不同方式為世界做出貢獻,並超越我們產生的經濟價值,發展自我價值感。

崇拜工作的結果是,接受任何不完美的工作都像是一種失敗。唯有把工作自崇高的地位挪下來,我才能夠把工作視為我身分的一部分,而非我的全部。

我們應該永遠熱愛自己的工作,這種觀念讓我們對工作產生過高的期望。它忽略了各行各業都存在著枯燥乏味的部分,使我們看一夢想工作可能存在的缺陷,導致工作者願意接受低於他們薪資行情的條件。

如果我能回到過去,給自己一段訊息,那就是再次強調我身為藝術家的價值,並不是取決於我創造了多少。我認為這種心態與資本主義密不可分。身為藝術家,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重點是你如何以及為何觸動他人的生命,哪怕只是打動一個人,哪怕只是感動你自己。
--艾曼達.高曼(Amanda Gorman)

Friday, June 20, 2025

《開啓多重宇宙的自動書寫法》

① 盡可能在天亮前早起,並保持空腹。
② 獨自找個不受打擾的幽暗處冥想十分鐘。
③ 拿出紙筆,寫下你的禱靠話語,並祈請你的靈性導師或夥伴前來。
④ 寫下問題,並且不中斷、不加思考地開始書寫十五分鐘。
⑤ 最後得出自己意想不到答案或深埋已久的線索。

初學者的入門指南
一、冥想五到十分鐘(數十冥想法或簡單坐著)。接著移動到書寫地點(或留在原地),聆聽θ波音樂。
二、開始禱告。拿起筆記本,感謝上帝以愛和光引導、圍繞、保護以及填滿你。
三、祈求。邀請諸神與自己的精神導師前來對話。
四、提出三個問題,依序向指導靈發問(每次大約五到十分鐘):今天需要知道什麼訊息?我是誰?今天要全力以赴的目標是什麼?
五、結束時滿懷感恩的心。

我發誓,在任何一種情況下,我都會找出最好的一面。首先,我會先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我因愛而生,我就是愛,我會透過愛的濾鏡來看世界。我會走到上層房間,讓自己充滿愛,並在最高層級振動。我是自由的,謝謝祢。

「為什麼這個人老是會觸發我的負面情緒?這意味著什麼?我能夠從這個狀況或他身上學到什麼?搞不好這個人是我現階段的老師。」

「嗨,未來的自己(或名字),關於未來,你能告訴我什麼?我現在需要知道什麼?」

Wednesday, June 04, 2025

《我可能錯了》

儀式和禮節本身並沒有絕對意義,是人們為它為賦予意義的。身為僧人,要為自己的所有作為,賦予對你來說很重要的意義。

所有的話不是出自我,而是透過我傳達。

如果習慣以更多的信任過生活,也可以且勇於放掉對控制與預測未來的虛妄企圖時,我們就能達到自由和智慧的最高境界。

幾乎所有人都受兩種念頭支配:以自己過往一切為主的念頭,以及關於自己未來種種的念頭。這些念頭有一種幾近催眠的力量,它們都有相同的印跡:我的人生。
這就像你背著兩個沉重又重要的大背包行走人生--一個背包裝著與自己過往一切有關的念頭,另一個背包則是塞滿關於自己未來種種的念頭。它們是很棒、有價值的背包。但請試試看你能否放下它們,一下子就好。看你是否可以在此時此地更直接地正視一些事情。如果成功了,你之後還可以再背起這些背包--如果你還想的話。

放下這些念頭與控制,轉向內心並聆聽、活在當下、定時在平靜中休息、活在信任中。這一切都是為了探索能否有機會找到比念頭更真實、更寶貴的事物。我們或多或少會回到念頭冒出的源頭,不過奇怪的是,一旦這麼做時,這些念頭反而變得更有價值。我們更容易接觸到自己有智慧和直覺那一面。雖然這一面的聲音聽起來或許令人不舒服,但我們的念頭會得更優質。

你不會總是得到自己想要的,但你會一直擁有自己需要的。

心靈成長,很大一部分正是勇於面對不確定性。當我們忍受不知道和不控制時,就能接觸到自己更有智慧的那一面。試圖緊抓人生,就像拼命想抓住水一樣。不斷變化是它的本質。
僧人生活的基石就是,挫敗我們用來施加控制的機制。我們之所以不經手金錢、不准挑選進食的時間或食物、同住的人、睡覺的小棚屋,一部分的原因就在於此。被迫放棄控制,就是學習過程中刻意的部分。其成效也非常好。當人生變得不確定時,能安然地信任、可以坦然面對「不知道」,這是一份禮物。
這樣的生活是關於更輕盈的行進。重點在於,不要深陷於我們認為自己知道的事當中,比如前文提到的未來,然後對當下更開放--當下才是生命真正存在的唯一地方。